李春华,著名的葫芦丝演奏家、教育家。出生于云南昆明,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考级评委、上海音乐学院葫芦丝巴乌考级评委。出版发行多部教学专著及专辑。长期以来,李春华先生为了葫芦丝的推广普及,在全国各地义务演出、作讲座上百场。
记者:给我们讲讲葫芦丝跟其他民族乐器的不同。
李春华:葫芦丝是一门国乐,而最早的时候我们给它的定位是少数民族乐器。很多人经常在繁华的街头听到有人在吹奏葫芦丝,以为这是很普通的少数民族乐器。其实,葫芦丝和巴乌是姐妹乐器,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唯一设立分会的民族乐器。连大家熟知的马头琴都没有入选。
去年,中央电视台民乐电视大赛的时候,把葫芦丝列入比赛项目。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一场半决赛,葫芦丝的节目排在了第一名,其他各种民乐乐器的专家,一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原来葫芦丝可以这样演奏,可以有这样美的音乐表现力!
葫芦丝属簧管器乐,和其他民族器乐如笛子、唢呐、箫等在吹奏技巧上有80%是相通的。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葫芦丝在傣族、阿昌族中最为普及,非常欢快,适合在节日或者娱乐时助兴。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记者:听说在葫芦丝演奏技巧中,气息的运用很重要?
李春华:气息的运用,在所有吹奏乐器中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吹奏葫芦丝、巴乌中气息的控制、力度的分配,是演奏好葫芦丝巴乌的重要环节。
葫芦丝巴乌的运气和其他吹奏乐器有明显的差别,一般的吹奏乐器当演奏到高音都需要一定的力度和强度,音越高力度要越强,相对于低音的演奏要更用力,而葫芦丝巴乌恰恰相反,音越高气息要越弱,特别是高音5和高音6的吹奏,只需要较缓的气流即可。反之则会导致高音损坏,夹有气流声或根本就没有乐音,故初学者演奏高音时特别注意气流一定要轻缓。
但是,技巧再好,最终还是要回到原点,那就是感情,这是遵循生理和艺术需要的合理气息运用和处理,这也是每个人用相同的技巧却可以表现不同风格艺术的关键点。
记者:现在学习葫芦丝的人很多,听说当年您学习葫芦丝特别难,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况?
李春华:与葫芦丝的故事,就要将时间追溯到1991年。当时我还在昆明师范学校读书,在一次学校汇演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陌生的乐器———小巧、古朴,以葫芦作为音箱,3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下端,音色是那样轻柔细腻、圆润质朴,富有表现力。我一下就被这个声音打动了。
于是,我找到了演奏这件乐器的学长,才知道这就是葫芦丝,一种流行于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民族乐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少数民族民间乐器的葫芦丝,它的知名度和普及度远没有如今这么高。可是那位学长不肯教我,我也一下子找不到教葫芦丝的老师,我的个性是很倔的,于是就开始自学。
那时想要拥有一只制作比较精良、专业的葫芦丝,似乎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葫芦丝和巴乌是一家,那个时候我们学校就只有一只巴乌,我就说哪天我自己要拥有一只巴乌就好了。但那时候没钱,我省吃俭用,终于攒了几个月,攒了50块钱。那个时候葫芦丝是80块钱一只,巴乌是50块钱一只,我只能退而求其次,买了一只巴乌。我如获至宝,在学校里吃饭也带着巴乌,睡觉也带着巴乌,上课都带着巴乌,随身携带,形影不离。后来我们学校进了一批乐器,我就从学校借了一只葫芦丝,天天练。
拥有了人生第一只葫芦丝,我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葫芦丝的演奏中。没有老师,甚至连像样的谱子都没有。一开始我就一个一个音琢磨。幸好当时主修二胡和键盘专业的我对于乐理和演奏技巧有着很好的掌控力,因此入门阶段并未带给我很大的障碍。
当时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于同学和老师,原来我是学二胡和钢琴的,现在学葫芦丝,大家都理解不了我的选择。当时我为了学习钢琴,每年暑假申请留校,义务看管宿舍楼,就是为了能够专心地弹钢琴、练二胡,如今我把这股劲儿用到了学葫芦丝上,甚至为了全心研究葫芦丝演奏,我放弃了二胡和钢琴。
1998年,我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享誉中外音乐界的葫芦丝大师哏德全。哏德全老师那时刚从芒市来到昆明。有了一个工作室做葫芦丝,纯手工制作。一下班我就到他工作室,他把经典的独奏曲全部按他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个时候应该算是我接触到的真正专业、地道、正宗的葫芦丝,结束了自学生涯。他给我上课的次数并不多,但这几次课可以影响我一辈子。
记者:您一直致力于推广葫芦丝,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春华:学习的时候遇到的困难是没有老师和资料,没有对比,幸好我自己是学习音乐的,我深知审美的普遍规律是一致的。2000年,我的第一部作品《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出版了。教程从音阶、按孔图到练习曲,再到乐曲,各章后面还附有相关乐理知识,书中汇集整理了大量适合葫芦丝演奏的曲谱。书的最后还配有各种调音阶的指法表。即便是不懂乐理的人,看了这本教程也能简单地学会吹奏葫芦丝。学葫芦丝不再困难,葫芦丝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2002年,当时葫芦丝的市场和演奏方法都不是太规范、科学。我又推出了更实用的《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和巴乌》VCD版本,当时我不知道理论上对还是错,直到今天这个光盘还是卖得最好的,应该在100万张以上吧,说明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
在理论和教学上葫芦丝是个全新的民乐,当年的我可以说是无知无畏吧,凭着对葫芦丝的热爱,致力于各种教材的编写和各种公益讲座。我相信,优秀的民族乐器需要有人去传承去弘扬,我更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经典的艺术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古典作品更是如此。
记者:《打跳欢歌》是您创作的第一首葫芦丝音乐,后来又陆续创作了很多新的葫芦丝音乐,您是出于怎样的一种思考来进行创作的?
李春华:2005年,我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原创音乐《打跳欢歌》。当时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流淌,或者说是灵感吧。有一次我与朋友去丽江,当地的东巴音乐打动了我。回来后的一个晚上我睡不着,忽然脑子里流淌出这些旋律,我赶紧用铅笔记了下来。甚至后来没有修改,就是一种冲动和激情使然。
“打跳”是中国纳西族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用傣族的乐器来演绎纳西族的曲调呢?这个风格在创作上是非傣族元素、非傣族题材,但是源于葫芦丝本韵,源于傣味。我充分借用我之前学的音乐基础和音乐的感觉,比如我拉二胡,我就追求在葫芦丝中有弦乐的感觉;我学过声乐,我就追求葫芦丝里面有歌唱的感觉,后来我把自己的风格个性结合傣族葫芦丝的本韵,糅合成了自己的风格。
后面的创作也都像活火山,力量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喷发。我的原则是不重复我自己,也不拘泥于狭小的地域范围,而是用葫芦丝来表现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同时在技巧上一定要有新的拓展,丰富葫芦丝音乐表现的各种可能性。藏音乐风格的《蓝色的香巴拉》这首作品中运用囊玛歌舞的结构作为全曲的曲式结构,即前奏、慢歌段、快舞段,并以藏族酒歌为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在此曲中也充分运用了舞蹈节奏形式———四拍三踏步,此曲描绘了一幅藏区仙境般的画面。新疆音乐特点的《雪莲花开》则原创了“叉指颤音”,丰富了葫芦丝的音乐技巧。江南小调般的《断桥残月》寻找到了“4”音,使得音乐感稳定。近年创作的《孤独的黑骏马》、《茉莉花》等则采用了合奏的方式。
记者:创新是个很热的话题,关于民族器乐的创新您的体会是什么?
李春华:作曲的方法学校里可以教,但是旋律感是一种天赋,很难学习。民族器乐的特点是旋律感,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二胡曲子《二泉映月》,一把二胡就可以把那么美好的旋律表达出来,但是很多人拿二胡去演奏狂想曲。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但有人创新地去用到协奏曲中,这些尝试都可以,但肯定不是民族器乐的主流和方向。
记者:对于普通的葫芦丝爱好者,您有什么建议给他们?
李春华:葫芦丝具有好学、好看、好听、好带、好吹五大特点。它的音色好听,简单好上手,特别适合大家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不过,上手虽然容易,如果要学起来,一定要有专门的教材和专业的老师指导。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没有音乐基础或是没有音乐天分,其实那都不重要,将近90%的人对音乐都没有特别的悟性,只要你想学好,认真学,努力学,就一定会有让你满意的成绩。
练葫芦丝最重要的是练好一口气,如果只是爱好,不需要过多地要求自己跟原奏一模一样,要追求流畅、自然、优美,要以乐为主,以自己为主,最重要的是以快乐为主。吹奏葫芦丝可以锻炼身体,调节心情,相信它会是一件令你开心的乐器。
我是看好葫芦丝的发展的。从没有一本教材到现在到处是学葫芦丝的人,据我所知,一个生产葫芦丝的厂家一天可以在淘宝上卖出500个葫芦丝,快递员天天在他家蹲点。虽然没有一所大学开设相关专业,我相信这个开心的音乐一定会越来越受欢迎。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资力量不够,我们每年举办教师资格培训,我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为葫芦丝的发展多一些贡献。
以上内容来自:宁波晚报 记者 陈晓旻 在李春华应邀请到宁波作题为《“甬情丝语”李春华葫芦丝演奏艺术》讲座。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分享经典音乐,传播民乐精髓
点↙↙↙【阅读原文】进入昭华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