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梁河县勐养江畔的一个村寨,住着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仆冒”(小伙子)叫岩亮,他种田种地,打猎捕鱼,样样都行。远近寨子的人个个都夸他能干,岩亮一心要找个情投意合、善良美丽的“仆少”(小姑娘)做媳妇。
金黄的谷子铺满稻田,又到了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嘎光露”盛会。岩亮和他的朋友们在去参加盛会的路上,看见一个“洋叭”(老大妈)挑着篾箩在前面蹒跚而行。忽然,“咩叭”摔了一跤,岩亮连忙赶上前扶起“咩叭”,只见地上撒了一大堆葫芦籽,原来“咩叭”要到集市卖葫芦籽,岩亮帮“咩叭”将葫芦籽放人篾箩,主动帮老人挑着担子。“咩叭”告诉岩亮:“有一个美丽的‘仆少”要来买葫芦籽,你们会相遇相识相爱,但你们的爱情会经历一场大劫难,能不能避免就要看你们的福气了。”
岩亮把“咩叭”送到集市后不久,天空就下起雨点,岩亮和伙伴们忙跑到路边的窝棚下躲雨,远处跑来两个“仆少”。岩亮招呼两位姑娘进来避雨。经过交谈年轻人很快就相互认识了。其中一个“仆少”名叫少玉,容貌像花儿一样美丽,声音像黄莺一样清脆,岩亮被吸引住了。雨停了,年轻人相约着要去跳嘎秧舞。但是少玉的筒帕丢了,岩亮热心地去帮少玉找筒帕,筒帕找到了,筒帕里面有一包葫芦籽。岩亮忙问少玉在哪里买的葫芦籽。少玉说:“我跟一个‘咩叭’买的。”岩亮顿时明白了眼前这位美丽的“仆少”就是“咩叭”说的人,高兴得像喝了蜜汁一样。“嘎光露”盛会之后,英俊能干的岩亮和温柔善良的少玉相爱了,勐养江畔、风尾竹下,留下了他俩的身影。
傣族民间有个说法:“竹子像征男人,葫芦象征女人,如果男人种竹子、女人种葫芦能成活,说明两个人命运相符,才能结婚。”岩亮和少玉遵照传统栽上了竹子,种下了葫芦。时间如水般流逝。竹子和葫芦在俩人的精心照料下长势良好,葫芦藤蔓缠绕在竹子上,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小葫芦挂满了竹梢。俩人欣喜若狂,他们命运相符,可以终生相伴了。经过双方父母商量,决定过了雨季就为他们举行婚礼。他们决定用葫芦装饰新房,以纪念俩人的“葫芦之缘”。
这年的雨水特别多,连天大雨后,岩亮和少玉到地里去看葫芦,江水快要涨到葫芦地了,他们急忙采摘已成熟的葫芦。忽然,一阵大风刮过,大雨如瓢泼似地从天上倾泻下来。俩人赶紧跑到近处的小窝棚里避雨,雨下个不停,只听见“轰隆隆”的响声一阵阵传来。地动山摇,江水呼啸着向前奔流,江水漫进了窝棚。洪水席卷而来,回家的路被淹没了,岩亮拉着少玉迅速砍下竹子,做成一个简易竹筏,为了增加浮力,少玉将葫芦拴在竹筏上。水越涨越高,一波一波扑向他们,小竹筏随波翻摇着。少玉心想,如此下去,俩人难以存活,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岩亮,就对岩亮说:“你一定要活下去,记住竹子和葫芦永不分离。”随即跳人了滔滔的江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岩亮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妻子离他而去,悲痛欲绝。他一边和洪水斗争一边找寻少玉,凭着他的勇敢与机智,终于战胜洪魔生存了下来。
洪水退后,岩亮常常对着勐养江呼唤着心爱的少玉,抚摸曾经乘载过俩人命运的竹筏。少玉留下的话语“竹子与葫芦永不分离”反复在他脑海里回荡着,给了岩亮灵感,他试着将竹筏的3 根竹管插入葫芦底部,在中间的竹管装上铜片(傣语称铜片为“duang ” , 一个译意为“牢记”的意思),反复尝试研究,在竹管上打了音孔,就这样做成了“筚朗道”,即今天所说的葫芦丝。从此岩亮每天对着勐养江,用“筚朗道”诉说着刻骨的思念之情。天长日久,岩亮吹奏的调子自然形成民间葫芦丝音乐曲调,听着悲切、如泣如诉、婉转缠绵,很多人为这段凄惨的爱情感叹和流泪。古人们又将这首曲调称为“哭调”。后来也有人将“哭调”称为“古调”。为此,它有“婚恋传媒”的特殊功能。
人们为了纪念岩亮和少玉的真挚爱情,将“筚朗道”和“古调”世代传承了下来。
专业葫芦丝 临沂诗雅韵
临沂诗雅韵葫芦丝乐坊,带您走进美丽神秘的彩云之南,感受云南傣乡梦一般的葫芦丝世界…………
扫一扫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