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购买平台> 一年一度一试锋,儒风雅韵十载情----——曙光小学第十届校园艺术节

一年一度一试锋,儒风雅韵十载情----——曙光小学第十届校园艺术节

2022-04-19 21:22:04

一年一度一试锋,儒风雅韵十载情。5月25日上午,在第69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市曙光小学第十届校园艺术节开幕。关工委主任梁印诗、副主任李满仓、,妇联主席闫艳芳,团市委书记任惠,市教体局工会主席宋富余、办公室主任赵增成出席活动,河间周报、河间市电视台等媒体记者来到现场进行报道。一年一度一试锋,儒风雅韵十载情。5月25日上午,在第69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市曙光小学第十届校园艺术节开幕。关工委主任梁印诗、副主任李满仓、,妇联主席闫艳芳,团市委书记任惠,市教体局工会主席宋富余、办公室主任赵增成出席活动,河间周报、河间市电视台等媒体记者来到现场进行报道。


   伴随着一曲欢快的师生器乐合奏《喜洋洋》,一场以“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国学专场演出正式开拉开帷幕,三千师生欢聚一堂,共同感受国学雅韵,感悟传统精髓。

曙光小学优秀少先队员代表为领导佩戴红领巾。

曙光小学校长孙立红致欢迎辞,她希望和大家一起响应十九大号召,在传承创新中发展,在争先创优中亮剑,共筑中国梦,争当儒雅人。

工会主席宋富余讲话。他说,国学经典启迪智慧,经典浸润心灵。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生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是社会的需求,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曙光小学借此活动给学生注入一种精神力量,给新课程增添一方肥沃的土壤,给教育进行有力地助推,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

关工委的领导精心挑选了国学图书,作为特别的节日礼物赠予花朵们,希望他们可以因此在心中埋下一颗爱读书的种子。


文艺演出正式开始。主持人闪亮登场,师生共同自编、自导、自演的14个国学节目轮番上演,尽显国学魅力。

校舞蹈社团的诵读表演《中华美德咏流传》,采用诵读与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将《中华孝道》与《长歌行》两首诗歌有机结合,寄予了“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

二年级孩子们带来的诵读节目《笠翁对韵》声韵和谐、琅琅上口,沉淀着数千年中华文明底蕴,囊括了天文地理、草木风景、鸟兽鱼虫、节令人事、神话典故、器物珍宝,让人不由自主浮想联翩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校舞蹈社团带来一段古典敦煌宫廷舞《霓裳羽衣》,彩衣翩跹,营造出超凡离尘的仙境,再现汉唐盛世和东方古国之美。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向敦煌文化致敬。

极具曙光特色的快板《每天十问一反思 争做儒雅好少年》,根据河间市文明银行《十问一嘱咐》改编,是曙光小学的保留节目,由五年级16名学生真情演绎。 

《风中采莲》的古典乐音像流水一样徐徐漾开,一群翠裳红衫的采莲女手执花伞缓步登台,赏莲叶如盖,观鱼儿戏水,令人如临其境。望着台上那柔婉的身姿,恬美的笑容,你不会想到,把这一首《江南》演绎得如诗如画的,竟会是一年级小朋友们。

古琴社团的师生带来弹唱表演《登鹳雀楼》。古老而优雅的乐器,凝聚着千载文化精髓,轻抚一曲,意境悠远,令闻者如登楼望远,临其地,见其景,胸襟为之一开。

歌舞表演《山居秋暝》。节目以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入乐,三年级的女孩们蓝衫白袜,轻执团扇,吟唱之间把观众带入了世外桃源的仙境中,展现了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松林静而溪水清的诗画美景。

    


    五月季,曙光小学少年警校揭牌成立。这是首批小萌警们展示新学的本领——武术和交警指挥操。他们身着迷彩,意气风发,一招一式一丝不苟,让同学们在表演中看到了中华武术的力量,加深了对交通安全知识的了解。

美轮美奂的舞蹈《礼》。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北二楼的孩子们宽袍广袖,优雅地唱国学、跳国学,将传统文化以不一样的形式呈现出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校合唱队带来的合唱《苔》告诉大家:即使再平凡的生命也拥有无可替代的美丽,愿每一个善良的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葫芦丝社团表演秀:《新年好》《小星星》。

六年级学生表演《少年中国说》。少年自有少年狂,心似骄阳万丈光。千难万挡我去闯,今朝唯我少年郎。鲜红的国旗绘在孩子们脸上,挥动在孩子们手中,红色的舞台上,映着胸前火红的领巾,曙光学子高亢诵读,激情放歌,演绎出“天高海阔万里长,华夏少年意气扬”的气概,直击心灵,令人澎湃不已。

一至六年级的经典诵读联背是曙光小学的保留节目。从《三字经》到唐诗宋词和《论语》,儒风雅韵,嘹亮高昂,此起彼伏的声浪震撼着现场观众的心灵,彰显了曙光小学“读千古美文”和“做少年君子”的完美合璧。


两个小时的演出在歌舞《诗经传颂·美德传天下》中落下帷幕。柔美的舞蹈融合深情吟唱,校舞蹈社团的孩子们在舞台上惊艳绽放,让这一绝响千年的古乐重发新声,寄寓诗经故里人民互赠酬答、礼尚往来的朴实情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