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委、市委部署,3月12日至3月20日,市领导全面开展基层蹲点调研活动,深入一线、走村入户,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连日来,温州日报陆续推出《蹲点手记》,刊发市领导蹲点调研的所感所思所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天,本报摘登副市长的蹲点调研手记,敬请垂注!
3月19日,我们冒雨看了韭菜岙村、大北岙村、金岙村的民宿,三个点的民宿走了不同的路。韭菜岙村是整村搬迁,通过招投标,让有实力、有情怀的专业团队来打造;大北岙村临海傍山,农民利用自住房,设计装修成民宿,自然形成了精品民宿风情街区,主客共享走上旅游致富的路子;金岙村古朴雅致,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石头房子,既有引入台湾团队打造的海峡云村101民宿项目,也有村民自己经营的民宿,两种业态充分竞争,走上了差异化发展之路。现在,温州各地兴起了民宿热,欣喜之余也担心一哄而上后,同质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很庆幸,洞头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晚上,我们与几位民宿业主进行了夜谈,大家围绕着洞头民宿如何创新发展这个主题,各抒己见。有谈到“管家”队伍培养提升的,有谈到民宿公共配套服务标准化、统一化的,也有谈到面向年轻人增加休闲度假设施功能的。我想民宿的差异化发展,除了设计、装修、运营等不要雷同外,政府的规划引领、政策扶持也不可或缺,民宿业主的情怀、故事、专长更是必不可少。
夜深了,大家谈兴甚浓,意犹未尽,但对民宿差异化发展之路的思考都烙在了我们心上。
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苗伟伦
考察过新投用的瓯海泽雅镇文化大楼,再驱车在弯曲盘旋的山路上,约有半小时的车程,到达泽雅镇的北林垟。这是群山环抱中的一片平地,多彩的田园如一幅画,另一边的核心村落是北林垟和胡坦,有574户,2235人。
这里虽然风光秀丽,土地肥沃,但由于地处西部山区,经济来源单一,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还是外出打工或外迁,留下大量闲置的村居和寂寞的风景。
但是,现在这里正酝酿一场变革——瓯海农商行携手泽雅镇在这里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瓯海农商行董事长潘志坚就是本村人,一直有心回馈家乡,认为这片美丽的田园不应该就这样沉寂下去。可怎么回馈家乡?以什么方式和理念回馈家乡?老潘的团队和镇政府达成的方案是这样的:以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时间、头脑和小钱的“三付出”,促成三变,即农田变农场、民房变民宿、农民变股民”。
老潘这套互利共赢、长效发展的理念得到村委会和村民的高度认可,短短2个月已有70%的村民与之签约。双方还构想谋划了医疗康养、运动休闲、教育培训等项目。通过这些谋划项目落地,可以促成原住民回归就业,开发特色民俗,通过工商资本带村民走一条致富新路。
市政府副市长 郑朝阳
根据统一安排,我于3月14日来到泰顺县泗溪镇石门村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在与村干部和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大家对这几年来乡村面貌变化纷纷点赞,说现在的路更宽了、村庄美化绿化也做得更好了。谈到未来的打算,有的想建苗圃种观赏花苗,有的想搞农家乐和民宿,各种美好的憧憬洋溢在大家脸上。
聊到出行,大家高兴地说,去年村里新买了一辆中巴车,除了日常运营外,每天还负责送村里30多个孩子到泗溪镇读书,与过去相比又安全又方便。但也发现一旁的村干部面露难色,原来,村里买了这辆中巴车后,一年运营下来还要亏损近7万元,靠村集体微薄的收入实在难以支撑。
出行是山区百姓最大的民生。石门村遇到的问题应该不是个例,反映了当前全市乡村公交在运营管理的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经研究讨论,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方向:泰顺县要落实资金,健全完善乡村公交运营管理机制,举一反三,限期把老百姓的出行问题解决好;市交通运输局要组织开展全市“村村通”工作“回头看”,抓好问题梳理,加大检查督促力度,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乡村公交在之路上开得更好更长远。
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陈建明
在龙湾的三天蹲点调研,我把时间都放在了看项目、走企业上。在浙南科技城总部企业园、永中街道东篱下生态园,我看到了招商引资项目和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蒲州街道江前村和沙城街道烟台村,我看到了村民参与“党建四和院”和文化大礼堂的饱满热情。
最后一天,我把浙南产业集聚区的10位企业家请到了一起,这里面既有龙头企业,也有高成长型“小巨人”,还有一批重大招引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企业家们的客套话少了、实在话多了:“人才奖励政策不够全面,高技能人才子女就学和住房都存在问题”、“项目审批要有专人负责”、“土地成本还是太高、交通还是太堵”等等。从企业家接连不断的发言里,我体会到了办企业的难处,也感受到了企业对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殷切期盼。
怎么样的营商环境才是企业期盼的?我想,首先是企业的问题不会没人管,要有专门机构落实,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其次是审批不用跑部门,通过营商专员把审批“外部循环”变为“内部流转”;最后是政策不用愁兑现,通过政策刚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企业的获得感。
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的真心越多,企业家们在温州的根就会扎得越深。
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汪驰
从碧莲到界坑已是傍晚时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坑口村,一幢幢灰瓦石墙民居错落有致,村前溪水潺潺,环境优美精致,村里正谋划打造整村民宿群。再驱车半小时至海拔844米的盛山村,这里已经流转集体山地600亩,种植精品桃树6000株,来年就可开花结果,走上了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边远的界坑正散发着的春天气息。
在乡政府食堂匆匆吃过晚饭,便来到便民服务中心,这里灯火通明,乡干部们坚守在岗位。在驻地界坑村随机走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让村民们交口称赞,“盐商驿站·桃源界坑”整体规划、街面墙绘主题值得点赞。在70多岁退休老校长的家,我与乡村干部群众一道围着火盆,兴致勃勃地讨论界坑之路。这次雨夜走访,基层干部的坚守令人感动。
夜宿楠溪花开民宿,古朴闲适,别具风格。老板是已经开了8家不同类型民宿的眼镜公司老总,离开城里回归乡村办民宿。大家听着葫芦丝,畅聊民宿发展形势,共谋示范带。的广阔未来,正吸引众多乡贤投身乡村、反哺桑梓。乡贤回归的磅礴力量,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林晓峰
调研第一站是“丰门红港”。在这里,完备的设施、丰富的活动、创新的服务手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为这里奏出的基层党建“好声音”点赞!
“好声音”的唱响裨益于厚实的经济根基。12.6平方公里的丰门街道,生长着1525家工业企业,其中96家为规上企业,多数为鞋企。传统企业如何转型升级、高端发展,进而反哺家乡?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邀请7位鞋企负责人一起谈上市、谈发展,并走入2家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与企业管理者一同聊产品、聊前景。
畅谈中,我为温州企业家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所折服、所振奋,但也为不少企业家在是否上市的选择上表现出的“难断、难舍、难离”而忧心: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却断不了旧的路径依赖;面对上市发展所必须的规范要求,却舍不得付出成本;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却摆脱不掉落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掣肘——看来,推进上市还需精准发力、持续加力,让企业家们硬下心来“断舍离”,下定上市发展的决心。
我始终相信,市场起伏变化打不倒的温州企业家们,一定会让资本市场认可温州故事、形成温州板块,用企业的快速发展让温州再现新辉煌,从而给“温州人精神”以新的时代注脚!
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殷志军
来源:温州日报全媒体
编辑:周弧
审核:刘曜
监制:吴栋梁 潘秀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