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
祜
族
篇
》》往期阅读《《
妖娆的碧玉——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录之傣族篇
梦里水乡——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录之壮族篇
天风地骨——少数民族风情录之哈尼篇
山光水色别样情——少数民族风情录之白族篇
拉
祜
族
篇
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啊永远在我身旁。
阿哥阿妹的情意深,好像那芭蕉一条根,阿哥好比芭蕉叶,阿妹就是那芭蕉心……
——电影《芦笙恋歌》插曲《婚誓》
——作词作曲 雷振邦
这里是中国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这里以原生态的植被景观著称,这里有罕见的万亩野生古茶林,这里的珍禽异兽和奇木佳卉构成了原始神秘的特色,这里山连异邦、水奔大海,被誉为“东方的多瑙河”……
这里盛产茶叶且世界闻名,这里是“芦笙恋歌”的故乡,这首歌婉转缠绵、轻灵优美,曾红遍大江南北……
赶完花街节,纷至沓来的人群已经让戛洒人满为患。刚入初春,戛洒江畔天气十分闷热,每时每刻像在蒸桑拿,让我一时还无法适应这气候。花腰傣的风土人情已拍得差不多了,收拾好装备,看了表已是下午1点。
出入大槟榔园村只用了匆匆的十多分钟时间,它头顶着“云南三十个最美的村落”之一的光环,却是名不副实。评委们的眼光是那般低劣,纯粹是对旅行者的误导,对他们钱财和时间的浪费……
在曼蚌,询问去元江的路况,年轻的交警很是热心,他说可以上高速但老路的风光最好。恰恰是这句话让我一路吃尽了苦头,这条县道老路绕着红河的谷底而建,翻山越岭弯多路窄,沿途村庄极多根本拉不起速度来,心里急呀!我最羡慕的就是当地人,骑着110排量弯梁摩托车带着人,奔跑自如,瞬间便无影踪。我的250车反而发不出力,90多公里跑了三个多小时,郁闷呀!
没时间欣赏元江的街道美景,先行赶到元江大桥,伫立观景台,眺望大桥,心潮起伏:如此高、深、险的大峡谷地貌,建桥者是克服了多大的困难呀,建成通车时间为2002年12月,建成时为世界第一高桥(长801米,宽22.5米,主桥墩高122米,跨径265米)。可惜两年后法国米约大桥夺去了世界第一高桥的位置,但智慧超人的中国桥梁工程师2016年又在云南宣威的普立建成了世界第一高桥,有6个隧道,最高点距谷底450米,桥长1040米,主跨度为628米。山区建桥,宏伟如斯,令人景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他老人家永远没想到:世界上最长的30座桥,中国占据了27座!如此数据,令所有炎黄子孙自豪:中国的路桥建设已雄居世界最先进的行列,谁敢叫板?
漫步山间,想起观景台旁有段历史,让中国的军人们无比荣耀:这里是中国大陆最后一战——元江阻击战的战场(我对战争史不感兴趣,但对云南曾发生的战争,了如指掌)。1950年元月,,企图从红河的建水石屏经元江方向,过思普(思茅、普洱)逃向国外。当时解放军的二野四兵团司令陈赓下令坚决阻击逃兵,从元月23日开始,官兵们经过三昼夜激战,歼敌近万余人,证明了陈赓司令是中国战争史上最能打的将领之一。陈赓曾跟苗族武师习武,武功高强,可谓文武全才,是我最景仰的将军之一。
元江的傍晚来得非常晚,我必须将我的车擦洗得锃光瓦亮,才能放心吃喝。在这里虽是初春却已是30℃气温,所带的装备反而成了负担,每次的卸车和捆绑,让人无奈而又必须要做。
正月初四天还未亮,一个人奔跑在去洼垤乡它才吉村的路上,当看到破败的土掌房时,心里说不出的滋味:这地方是如何被评为“云南30个最美的村落”之一的?我连相机都不想摸!这世界万千行业都有骗子,竟没想到旅游业也会骗?当石屏的摩友、蒙古族兄弟海峰要我发些它才吉村的图片给他时,我语调沉重地说:去泸西城子古村吧,那里的土掌房才是彝族人智慧的结晶。
所谓的云南 30个最美的村落,如今,我到底要去几处,才能证明它的真实性?
如果从元江上普洱市的老路,好坏兼有,会浪费我很多的时间。初期走高速的30公里路,看着身旁呼啸而过的汽车,心底有些害怕,毕竟好长时间没上高速了!
普洱的夜晚十分的宁静,“财主”和一帮兄弟们摆满万菜肴,以烈酒款待我这个外乡人。心底,很是温暖!
从普洱市去澜沧县,公路全是绕着澜沧江跑,绿色的澜沧江像条绸带在山间飘舞,看似平静的江水却暗流涌动。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一脚踏三边是普洱独特的地理位置。古老、神奇、美丽的普洱,既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又是驰名中外的茶马古道的重要起点。作为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普洱以茂盛的原生态植被景观著称,绿树成荫的森林使这里成为了天然的绿色氧吧……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骑得很慢,拥抱绿色、享受绿色、融入绿色,我很贪婪!
澜沧,是中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要了解拉祜,必须去酒井老达保,那里是拉祜人文荟萃的聚居地。
拉祜是中国历史较为悠久的民族,他们从遥远的青藏高原南迁到了云南今天的澜沧江两岸,普洱、临沧是他们主要的聚居地,在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地也同其他民族混居。在澜沧县,拉祜人最多,而且是主脉,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最纯正的拉祜。
拉祜两字在其语系中,注解颇为特别:拉为“虎”,祜是“将肉烤香”的意思,他们自称是“猎虎”的民族。同为古羌族后人,拉祜和哈尼在生活、民俗等方面相去甚远,他们很少有往来。
拉祜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最为晦涩难懂,听其讲话犹如听天书,曾经部分拉祜支系采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成的文字,但在族内能识的不多,给研究拉祜文字的学者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他们大多和汉、傣、布朗杂居,有的能讲基本的汉、傣语,在酒井老达保,能讲普通话的人占十分之一,因为这里是和外族交流的窗口。
在历史的变迁中,由于来源、迁移时间、地理居住环境、宗教信仰的不同,拉祜族的支系最多,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拉祜尼(红拉祜)、苦聪拉祜、老缅人(老品拉祜)几支。按族中说法,拉祜纳最正宗、纯粹、高贵,拉祜西次之,这两支是主流,信仰和习俗差不多,只是语言和服饰差别较大。拉祜尼、拉祜普主要生活在缅甸泰国,苦聪拉祜定居在红河的金平、绿春、镇沅、墨江等地,老缅人口最少,分布于澜沧、西盟、勐海等县。拉祜虽支脉繁多,但他们总人口仅为45万左右,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在第九位。(前八位:①彝族470万②白族140万③哈尼130万④壮族108万⑤傣族106万⑥苗族91万⑦傈僳族58万⑧回族56万)
拉祜的起源是青藏高原古羌族的游牧民族,他们或因战乱或因自然灾害,大都喜欢居住在千米以上的山区或半山区。建房搭舍就只能依山势而建,特点为干栏式重檐木柱梯房,外形酷似傣房住房,一般分两层,多以木为柱、竹为椽、草为顶、竹篱为墙,但底层为无墙结构,作关牲畜、堆杂物之用。由于经济落后,拉祜民居较为简易,条件好者以土墙、板壁平房为主,这属于佼佼者了。他们的民居以原始粗犷为主,毫无美感可言。但他们十分偏爱这种居住方式,由于生活在炎热地带,这种结构通风极好。虽然隔音不好,但他们没隐私,也不追求个人独居,大门从不上锁,也不发生偷盗现象,在特殊的物质环境下,养成了纯朴的天性。
拉祜虽仍处于刀耕火种、农事为主的年代,他们也有自己的特色饮食。拉祜主食以稻米为主,苞谷、豆类、薯类等杂粮为次。他们有个独特的习俗:每天吃的米都是清晨用稻谷现舂,现舂现煮,天天如此。拉祜十分节俭,磨豆腐、腌肉、腌咸菜,每天算计着过日子。靠山吃山,家家上山采摘野薯、马蹄、山羊头、木耳等野生植物,就着主食,生活不算好,倒也乐融融。
拉祜待客的上品就是“鸡肉稀饭”,用大米加上鸡块文火熬煮一两个小时,极为可口和养胃,如今外地人很难有这口福了。因为白天下地劳动,只有晚上有时间,当你能吃上时,恐是夜里九点后了。
拉祜族最为独特的美食称“剁生”,将公猪或公兽宰杀后,取新鲜脊肉和热气腾腾的血拌上韭菜根、香茅草、辣椒、草果、薄荷及各种调料,混杂剁碎生吃,味道鲜嫩爽口。剁生菜虽好吃,但并不是人人都有口福吃到,按拉祜传统风俗,小孩、未婚女子都不能食用,只有健壮的成年男人才能享用。五年前我就闻剁生菜大名,直到这次春节进拉祜村才有幸品尝。
拉祜人最爱的美食是烤肉——肉是每天山间跑动的猪、牛、羊,烤肉用的火源是树林里的杂木或栗炭。把肉切成薄条块,拌以各种调料腌制,用竹片夹肉放于火塘架上烧烤,喷香扑鼻。面对如此原生态的烤肉,我在拉祜寨子里烤了满满一大盘(约有斤余),全部吃光,一桶米酒也见了底,惊得烤肉的拉祜女人张大了嘴。平时我的食量不算大,但长途骑车旅行极耗身体,加之拉祜的烤肉食材真的诱人,才放开肚皮整!
传说拉祜人少锅碗,就地取材,才有了最原始的竹筒饭——大米拌上其他食材,放进青竹筒中,用树叶封口,放于火塘上烤,既有米菜原汁原味的香气,又有青竹那股独特的清香,食之难忘。
环境决定了食材,食材又决定了食俗。经济一般的拉祜美名扬的菜品并不多,但个个舒心可口,那是纯粹的绿色食品——你吃过一次还想有第二次的饮食体验。
拉祜是个十分嗜酒的民族,他们几乎家家会酿酒,采用自种的苞谷、荞麦等原料,纯正甘洌、烈而不燥。如果你到云南山区村寨旅行,你永远喝不到假酒,他们给你的是真正的粮食酒!拉祜男女老少人人会喝酒,喝酒可以无菜但必须有辣椒。拉祜俗语说:拉祜人的辣子,汉人的油!意思说在拉祜人的生活中无辣子如同汉人做菜不放油一样。这一路的旅行,有两件事看得我心惊肉跳:一件是在普洱市看“财主”和小兄弟们喝白酒,一碗一碗下肚面不改色几无狼狈之象;另一件就是在拉祜村寨,白酒就着烤焦的辣子,仿佛胃不是自己的,那辣子我连半个都吃不下。拉祜是肠胃极少有疾病的民族之一,如此铁胃,竟是这般铸就的。
婚姻是延续香火的主要方式,拉祜族的婚姻也有自己民族的特性。青年男女大都以自由恋爱为主,在劳动生产生活中,彼此有了好感(或一方对另一方有了感觉),便通过“串寨子”(俗话叫串门)来加强了解或间接表达心意。“串寨子”分男串和女串,到了晚上,小伙会到爱慕的姑娘窗下,用芦笙、四孔笙等乐器吹奏曲调,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姑娘有意,便会开窗相见,反之不予理睬。女串则是姑娘主动找小伙聊天,不管山高路远,姑娘会不辞劳苦,找到心仪的人诉说情怀。如有陌生姑娘小伙上门,双方父母均会以礼相待,不会干涉,让他们自由交往。
如水到渠成,双方禀明父母,男方会主动去女方家,带上一包茶叶、一个茶罐两套茶具上门求婚,女方父母会以“求婚茶”质量的好坏来判断男方劳动本领的高低。
如双方均同意便可举行婚礼,送猪头、背水、砍柴、吃鸡肉稀饭等,以示将来生活富足,然后村子举寨庆贺,闹新房、对歌、跳舞……
婚礼结束后,男女家长要对新婚男女进行礼节的教育。拉祜人崇尚礼仪,族中有很多规范为人处事的道德伦理准则,比如:不说假话、不恶语伤人,他们信奉“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偶有不快,相互递支烟喝杯酒就过去了。在对待老人方面,拉祜可谓中国的典范,他们认为: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到,谷物是最老的人先种出来的,老人懂得最多等等,在村寨尊老爱幼的行为随处可见。中国的人际关系最复杂,有“义字摆两边,利字占中间”、清官难断家务案之说,而在拉祜,这里没有家务案,有的是谦和团结,因为,这是一个纯朴的民族!没有大汉民族那么多心眼!
地域环境的不同,成就了云南各少数民族服饰的多样性。生活在澜沧江流域的拉祜族,非常崇尚黑色,以黑为美。他们的服饰大都以黑布做底,配以彩线、色布做花边图案,嵌在领口、袖口、胸襟等地方,色彩较为深沉但又对比鲜明,拿现在的话说穿着显老气,缺少艳丽元素在内。而拉祜女人最爱黑布长衫,开高叉,缀有银泡饰其袖口,襟边镶红、百花色条,包黑头巾、戴大耳环,胸挂大银牌。家中条件好的,用白银制成的各种服饰,如银泡、银吊子、银钮扣等等。如今银饰品已成为拉祜青年男女衣服上不可缺的装饰品,尤其在芦笙节聚会,到处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拉祜的服饰相比于白族彝族来说,简单多了,他们以生产劳作方便为主。最主要的是限于经济条件所致,不能投入更多在服饰上。
拉祜族最引以为豪的就是:男女老少均爱挎一个背袋,除了睡觉,背袋不离身,装上生产生活用品,十分方便。拉祜人的小包最能体现制作者的智慧:有的用小块花色布组成几何图案,有的用银泡或绒线绣制,色彩鲜明又美观,几乎全是拉祜女人手工而成。现在城里无论条件如何,男女出门都带包,我告诉你:拉祜才是用包的祖宗,百年之前南迁时,随身都带包了。
芦笙舞
拉祜家家有织布机,最爱用自己种的棉来纺纱,然后染成蓝色、青色,十分耐用。解放后,或许是因为电影《芦笙恋歌》的传播,国家每年由内地调入各色棉布和化纤品供应当地,但拉祜人毫不领情,政府只得又调入棉花和棉纱,供他们自己纺织。适者生存,拉祜人有自己的生存理念,你别笑他们土,城里的化纤品真没有他们织的纯棉衣物好穿。说到这里,我自己身上也有他们一样的“顽固不化”:我喜茶,偏爱碧螺春嫩芽,但从不用饮水机烧的水,爱用水壶烧的水泡茶,只有这样,茶才有清香四溢的感觉。
拉祜生活在山区,以盛产茶叶为名,产茶销茶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茶林漫山遍野,甚是壮观,品味极其纯正。一般茶叶从产地外销,会受沿途气候地理因素影响,口感会有变化。而在景迈山原始森林的大茶台上坐下,茶香迷人,在这里你可以扔下大把的时间用于喝茶上……
拉祜是个爱茶的民族,可以说茶是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天,可以一日无饭但不可一日无茶。饮茶方式很独特:把茶叶放入小土罐中,文火干焙待罐热茶香,浸入开水,倒出饮用谓之“烤茶”或“煨茶”,茶色赤浓,入口妙爽至极。按他们风俗,如有客人来,头道茶自饮以示茶中无毒,二道茶口味最好,献给客人喝。饮茶如做人,拉祜最厚道。
拉祜信仰原始宗教,内容包括宗教观念和原始巫术,他们认为:日、月、江、河、风、雨等都是有精灵的,相信自然界是充满精灵的世界,人类不能触犯,否则大难临头,所以他们崇拜自然界的万物,是万物让人类活着。
拉祜族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于葫芦,他们笃信万物有灵,敬畏大自然,崇拜葫芦,崇拜生殖。在居住地,葫芦、生殖等形象往往被神化为图腾,常常以图腾柱的造型形式竖立并顶礼膜拜,这一点,与师宗五龙的壮族有惊人的相似。
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有很多的之最:乐器玩得最好的是拉祜族;歌声最动听的是壮族、彝族;舞跳得最棒的是傣、彝族;长发飘逸木鼓敲得最响的是佤族;佩刀最亮、刀舞最炫的是景颇族;大鼓舞最壮观的是基诺族;纹面女仅存、剽牛舞最刺激的是独龙族;美女最多的是普米族、傣族、白族;最低调的是水族(人口仅0.8万人)……
狩猎舞
拉祜人喜歌善舞,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生活、劳动气息。民歌以颂歌、叙事歌、情歌、丧歌为主,舞蹈有割谷舞、捞鱼舞等。数十人同跳,配合手中的劳动用具,场面很震撼。
在酒井老达保,“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灵魂。无伴奏合声最让人称奇,无论高中低音、无论缓急,发声一致。80%的村民都会弹吉他、吹芦笙,他们从未受到专业训练,甚至连乐谱都不识,以自己的体验感受,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真心爱你》等民歌,已逾300首,尤其是《快乐拉祜》唱响大江南北,。
李扎戈、李扎倮
2007年,老达保村的李扎戈、李扎倮(《快乐拉祜》的作者)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2011年,,酒井老达保已成为澜沧县第一批国家级保护传承基地之一。世界拉祜音乐第一乡,名不虚传。
捞鱼舞
上了年纪的人,一定知道电影《芦笙恋歌》,尤其是插曲《婚誓》,十分动听,电影的实拍地就是在老达保及附近拉祜村寨。这首插曲是著名音乐人雷振邦先生在拉祜生活了数月,采用极具云南特色的葫芦丝演绎伴奏,大胆运用各民族音乐元素,加入西方现代表现手法而成。旋律轻灵优美,婉转缠绵,淳朴的民族特色跃然而出。是电影让世人知道了拉祜,是插曲迷人的曲调让我来到了拉祜村寨……
澜沧江纯净的江水浸润着两岸数十万的拉祜儿女,这条母亲河是他们的港湾,植被丰富,江渔成群……他们,用行动浇灌着边地崭新的文明。
举着酒葫芦,喝着醇绵美酒,古朴美食滋润着我的肠胃。豪情已被点燃,风情鼓激荡着心扉,在拉祜的日子,是快乐而又难忘的。
一碗米酒见了底,谢过扎戈的挽留,我将去景迈山中的森林腹地翁丁古寨。布朗族的人文,肯定会令我十分兴奋,我朝思暮想却又怕打扰她的宁静……
作者简介
刘智远:云南人,摩信网专栏作家。上世纪90年代结缘《摩托车信息》至今,在其发表散文、随笔、游记等数十万字,其游记多以骑行云南为主,足迹遍布彩云之南,笔下山水、美食、奇观、民风等极具生活气息,文字朴实有趣,滇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