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与好友去散步,感觉无论是大街上、广场上、公园里安静了好多。以往的这个时段人们三三俩俩、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或练秦腔、或吹葫芦丝、或高歌几曲、或舞动起了欢快的广场舞......真是一幅太平盛世、美好生活的美丽画卷。
忽然的想起此时正是一年的高考季,“一切为高考让步”正是我们政府的规章,也是广大考生和考生家长的希冀。可不是吗,连我们的舞蹈工作室这几天也停止了舞蹈的课程,只剩下瑜伽课的练习。突然的安静似乎有点不适。也一下子勾起了我们那遥远的高考季。
1984年是我的高考季,那时、那年大部分中国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尚为解决生活的贫困而奔泊、劳碌着,没有闲钱去购置生活必需品以外的其他奢侈品,生活的压力常常把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更没有闲心和闲情去唱歌、跳舞了。大街上也鲜有汽车的出现。那个时候,我们随意找一个人少的地方就是读书用功的僻静港湾了。学校的操场上、体育场的一角,长涧河畔的十几里曾经都留下了同学们或沉思默想、或高声朗朗、或手持细枝在地上演算的恬静身影。
我们六十年代的学子们,家里不都是一堆孩子,父母亲为解决一家的吃穿终年辛苦劳作,哪还有多余的时间、多余的闲钱在你参加高考时陪伴你或给你营养配给呀!尤其出身农家的孩子哪一个不是身背干粮步行几十里、吃着煎水泡馍、在学校夜晚十点熄灯之后点着蜡烛或煤油灯一步步走进高考、走向大学之门的?!
1984年的高考实行的是先预考、后高考的制度,所有的考生在经过预考的遴选之后被撒下大半,剩下的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留下来,经过老师们的大约一个月的重点辅导再杀进严酷的高考。当时,我读的是文科,我们班里几十名学子中最终杀进高考场地的仅仅有九人,我是当中幸运的一员。因为家在城里、父母都有稳定的收入,我顺利进入高考也让父母脸有荣光。我趁机“要挟”父母要求改善生活,父亲背着节俭的母亲偷偷的给了我几元钱,母亲也是在我高考的那几日里给我煮了几个鸡蛋作为“犒赏”。参加高考的那几日,我们还是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走进决定命运的那个考场。父母们也鲜有人来陪伴,照样或在田间、地头劳作,或在单位、工厂上班。再回过头来看如今的考生,除了国家、社会一切向他们让步外,最辛苦的莫过于父母了。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将来读一个好的大学,舍弃钱财、舍弃精力,早早的把孩子送进省、地市的资源相对优势的学校读书。每个孩子在家里几乎都有自己相对安静的个人空间。到了孩子高考季,又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搭配营养餐,等到考试的那一刻你再瞅瞅,考场外的大门口家长比学生似乎还多,那一个一个焦虑、急迫的身影仿佛是自己要上战场。
唉!这正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历史亘古传承,中国人的爱子情节绵延无限。
作者简介:华阴市物价局干部,华阴市作协会员。热爱生活,喜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