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葫芦丝夜听”
每天推送葫芦丝巴乌名曲及视频教程
感谢您的支持并将我们推荐给更多朋友一起分享!
古城老人忆那舍不去的“轻飘柔”
一个葫芦七个曲,十载春秋百来韵,桃李遍布缘结音,年过六旬不老心。吴老跟广东葫芦丝巴乌协会陈晓东先生一起合奏,现在无论吴老走到哪里,总是带着一支或者几支葫芦丝;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便可以吹出一首首优美动人的曲子。
葫芦丝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特色吹奏乐器,其音质柔润、甜美,又带有浓郁的抒情味,其间又间和着一丝淡淡的哀愁。这件民族乐器的个性,似乎和大家所认识的粗矿、豪迈的的西北人的个性有些格格不入,但有一位老西北尕老汉吴生祥老师却在2004年与葫芦丝结下了不解之缘。
天下事,就怕“认真”二字
1955年出生在青海湟源的吴老在家中排行第二。与同辈人一样吴老也是过过苦日子的,唯一不太一样的是吴老的父母对他们兄弟在教育费用上的“大手脚”了。
“好好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兄弟姊妹跳出农门、改变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宿命的唯一方法和想法。吴老谦虚地说:“我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爱学习!对音乐和艺术有求知欲!”
若以时间为脉络理一理吴老前六十年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正如吴老的自评一样,求知欲是他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源。吴老14岁起就离开家在湟源县文工团开始独立工作、生活;到1985年凭借认真的自学,以当年的高分考取了山西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他又回到了他热爱、眷恋的故乡,在湟源二中教书育人。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2004年他陪父亲去云南看病,在路边听到卖葫芦丝的小贩吹奏觉得好听便买了一个,但自己吹出来的就想铁一样硬邦邦的,不柔和,不好听,吴老自嘲道。但这又激发了吴老的求知欲与“认真”的犟脾气。从自己吹奏不成调再到如今的葫芦丝学生遍布我省。除了爱喜欢艺术这个重要前提外,“认真”二字应该就吴老获得成功的又一利器。
吴老说:“天下事尤其是学习这事儿,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用现在很流行的话就是‘你不逼自己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他的得意门生王秀凤女士说:“不管每天会有多少事,习惯早起的老师每天都会至少练习至少一个小时以上。看着老师都这样认真的坚持练习,做学生的哪有敢有不认真的道理。”
吴老从第一次吹不出声来,到如今他所教的学生都已开门收徒。这期间有太多的困苦是吴老自己逐一克服的。首先是要解决学习的问题,先是凭借自己积攒的乐理知识和乐感自学,当能流畅的把曲子演奏出来时吴老开始自掏腰包满世界的学艺。等学艺归来时,“让更多的人会吹葫芦丝”的想法在吴老心中渐渐扎根。
“做个合格的葫芦丝音乐艺术传播者”
“跟学艺相比,最难的是传播苦”吴老坦言。的确,要让一件跟青海人祖祖辈辈都没关系的乐器在青海落地生根,这是无异于在攀登无人企及的高峰。“这是玩具,登不了大雅之堂!”几年前省内一位音乐前辈直言了自己对葫芦丝的不看好。为了推广挚爱的葫芦丝,吴老自费为喜爱葫芦丝的朋友先后送出了100余支品质精良的葫芦丝,按照平均每支200元计算,对一个普通退休的职工来说这都是一笔大支出。
“来,给你看看我学生练习时的视频”,吴老拿出手机很快找出了一段视频并把手机递给我。手机频幕上显示的画面是十几位中老年人站在公园的一角,用大大小小好几种葫芦丝分声部演奏乐曲《瑶族舞曲》。事实胜于雄辩,吴老心中的那颗种子已经开始发芽并茁壮成长。
现在无论吴老走到哪里,总是带着一支或者几支葫芦丝;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便可以吹出一首首优美动人的曲子。这些年,吴老在青海省老年大学、青海省老干部大学试点推广葫芦丝,免费教喜爱葫芦丝的各个年龄层的朋友演奏葫芦丝,传承民族音乐,弘扬和谐之声,成为在青推广葫芦丝艺术团队中的主心骨。
在教学生这件事上,吴老向来是倾己所有的。“只要有人愿意学,只要我还教得了,那凭什么不给人家好好教。”吴老接着说道:“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做个合格的葫芦丝音乐艺术传播者。”
在吴老的家中,不大的房里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丝,以及各种演出照片与获奖证书。这里是他教学、创作的地方,也是他与朋友、学生探讨葫芦丝演奏的技巧及在青发展方向的地方。如何将有“好听、好学、好看、好带、好买”五好优点的葫芦丝进一步普及推广,成为了吴老的新问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打算带领我的高原丝韵艺术团在这一两年里把葫芦丝进中小学的这个项目做成功,我很期待看到一千多个学生一起演奏一首曲子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