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怡是荔湾区河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一年前,
当你问她有什么特长时,
她可能会支支吾吾许久回答不上来,
而现在,
她能很干脆地告诉你:“葫芦丝和书法!”
吴怡怡的葫芦丝是在学校去年成立的葫芦丝社团里学的,就是这个成立不久的社团开启了她的艺术世界。
在广州,周末连上几个课外特长班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常态,琴棋书画体育舞蹈常要连轴转。对来穗务工的父母们来说,能让孩子们顺利入读广州学校已经不易,体育艺术课外特长补习对他们不仅是金钱,还是时间上的考验。河沙小学就是一所拥有大量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学校,在这里上学的孩子除了本村河沙村的村民,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2017年3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技能,河沙小学成立了葫芦丝社团,邀请校外的葫芦丝专业老师进校指导。由于葫芦丝演奏易上手,普及快,同年9月,学校全面推开葫芦丝教学,将葫芦丝带进课堂,河沙小学校长郑健恒介绍,全校1-6年级都全面推开葫芦丝教学,每周每班安排一节课葫芦丝课程。
在全校兴起葫芦丝热潮后,社团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成员们就在首次出征比赛中获得了荔湾区首届“四中杯”中小学中国民族乐器(葫芦丝)合奏和独奏的二等奖。
岛主见到葫芦丝社团时,同学们正在葫芦丝老师李润来的指导下进行轮流检练。李妍和吴怡怡就是社团的佼佼者,同为外地人的两人学习葫芦丝的经历却千差万别。
李妍属于天道酬勤型,小学二年级,李妍在妈妈的引导下开始学习葫芦丝,今年是她学习葫芦丝的第三年了,李妍表示,自己的妈妈是音乐老师,在妈妈的影响下开始练习葫芦丝,刚开始练习时觉得很有意思,但中途考级遇到瓶颈时曾想要放弃,在妈妈的鼓励下,李妍还是坚持了下来。“当初学校成立葫芦丝社团,我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妈妈说‘学无止境’。”如今李妍已经考过葫芦丝十级,她依然还和同学们一起练习,每天晚饭过后也会在家练习半个小时。
和李妍不同的是,吴怡怡加入葫芦丝社团完全是机缘巧合:“那时候元旦活动和同学们一起表演葫芦丝,跟着学了几天,老师觉得还不错,后来葫芦丝成立社团老师让我加入,我就同意了,以前也不知道喜欢什么,自从开始学习葫芦丝就觉得很有意思,吹葫芦丝进入到境界特别舒服。”吴怡怡说,现在已能吹好几首拿手的葫芦丝曲目,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是有了老师和父母的引导,老师还让她加入了书法社,现在她还很喜欢书法。
负责社团葫芦丝专业教学的老师李润来表示,“同学们大多都非常有天赋,进步也特别快,现在练习的曲目大约能达到七级的水平。”
据了解,学校在艺术体育科技特长方面采用“2+1+1”的特色教育方式,即:学校要重点培养2项体育技能,1项艺术技能和1项科技技能。
校长郑健恒告诉岛主,其实早在推广葫芦丝之前,学校在艺术技能方面还曾推广竖笛,考虑到艺术的持续性和延续性,学校就将竖笛教育换成了同为民乐的葫芦丝:“学校一直用‘厚德立人,笃学励志’来教育同学们,艺术对孩子们来说是潜移默化的,能够一辈子受益,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看起来普通的小孩,在艺术方面很有天赋,在把他们的特长挖掘出来之后,他对自己就有了信心,就有了向上的动力。”
据悉,下一步,学校将拓展孩子们自主参与的能力,将艺术扎根,让孩子们自己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可能还会开展各种校际比赛之类的,当孩子们的兴趣培养起来的时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郑健恒如是说。
【记者 大坦沙岛主】
【编辑 严直高】
图片由河沙小学提供
【类别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