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给葫芦装上了管子,小卜冒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葫芦丝又名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其音色轻柔细胞,圆润质朴,曲调深情委婉,极富表现力。作为传统乐器,它独特的音色极具新鲜感,带着醇厚浓郁的乡土气息,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葫芦丝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今天,“爱乐新生活”与大家一起走进柔美淳朴的葫芦丝世界。
敖包相会
“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呦嗬……”一首动人的《敖包相会》不仅描绘了草原夜空的辽阔、明朗,同时也诉说着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故事。
弥渡山歌
哏德全大师演绎的葫芦丝版《弥渡山歌》可谓精彩绝伦、余音绕梁!地道的云南原生态作品,民族韵味十足!堪称绝对经典之作!
山歌好比春江水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其词曲原创均出自广西作者之手。《山歌好比春江水》成型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定型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彩调剧和歌舞剧《刘三姐》反映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带领乡亲们与恶霸财主作斗争的故事。
月夜
恬静的夏夜,微风中,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花散发出清香。这样的时刻,一个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独坐池塘边上。
音乐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
阿瓦人民唱新歌
《阿瓦人民唱新歌》是歌颂领袖,,节奏欢快,旋律流畅,一直传唱至今。
草原之夜
《草原之夜》诞生于1959年,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中的插曲。这首歌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也是中国民歌经典,1959年以来历经40多年而久唱不衰。
婚誓
《婚誓》是一首对唱情歌,用芭蕉的不同部位,以及蜜蜂与蜂蜜的关系,朴实无华的展现出一对相爱中恋人,那种甜蜜、真挚的感情。
渔光曲
《渔光曲》是中国电影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首映于1934年6月14日。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以该片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该片同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
傣家妹
这首音乐让人陶醉,它能把你带进美丽的境界。
一直很向往云南,丽江城、泸沽湖、小卜少、傣家女、葫芦丝、凤尾竹、金孔雀都让人感觉那么美妙,就让这充满傣家风情的音乐带我们进行一次精神之旅!
山顶有花山脚开
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云南代表性的一首声乐作品,多少年来经久不衰,家喻户晓,其以傣族音乐为基调,表现了云南德宏州一带的美丽风光及风土人情。
采茶姐妹上茶山
《采茶姐妹上茶山》也来源于刘三姐,歌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采茶姑娘一天的活动,歌曲轻快,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歌颂。
只有山歌敬亲人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影片《刘三姐》,将歌仙刘三姐这位传奇人物的艺术形象搬上荧幕,词作家乔羽和作曲家雷振邦合作为这部影片创作歌曲,使美妙的壮乡民歌伴随影片流传开去,《只有山歌敬亲人》就是其中之一。作品展现出了刘三姐的朴实善良与热情乐观,更表达了人们对刘三姐的由衷喜爱。
牧羊曲
《牧羊曲》是郑绪岚演唱的歌曲,由王立平作词及谱曲。该歌曲是电影《少林寺》的插曲。旋律优美,多种乐器演奏,很受欢迎。
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有多种演唱、演奏版本,这首很适合葫芦丝演奏,曲中多处出现中音5、6,但没超出葫芦丝的音域,因为曲风欢快,所以节奏的跳跃感很强,葫芦丝的音色中揉合了细腻的情感因素,像激扬的天空中迎风的绿丝巾,为乐曲的表现力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