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购买平台> 云游丨听见博物馆(我们在青铜器前听了一段葫芦丝)

云游丨听见博物馆(我们在青铜器前听了一段葫芦丝)

2022-07-13 02:24:05


我在古滇国的青铜器----葫芦笙前,用手机播放了一段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给孩子们听。


在此之前,包括很多家长在内,可能都是第一次听到葫芦丝这种云南传统民族乐器。


早在战国时期,古滇国的先民们就已经在抚仙湖畔,吹奏起与今天的葫芦丝声音近似的葫芦笙。


这是我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笙类乐器,至今仍是许多少数民族喜爱的乐器。


从青铜器到音乐,再到少数民族。原本看似毫无联系的几个元素被轻松串联。


谁说青铜器就只能看,当听到耳机里传来的葫芦丝响声时,这群七八岁的孩子,都对玻璃柜后面的青铜器露出了好奇眼神。


这也是我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一些尝试,到底该如何引导孩子参观博物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是爱上博物馆。


我们不要担心孩子“看不懂”、“听不懂”。成年人就一定看得懂吗?要给孩子丰富的文化环境,却不强迫他向“规则”低头。


一位来自北京的七岁小男孩见到我的第一面,就非常激动地问我喜不喜欢“妇好鴞尊”。可能他连这几个字都写不出来,但那又有何妨。


他肯定是感受到了“妇好鴞尊”带来的美好,可能触动他的是妇好骁勇善战,或者是鴞尊的独特形象,说不定就是单纯地觉得这个名词好听,帅气。


毫无疑问,文化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里埋下。


可能若干年后小男孩长大,当读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时,仍能记得幼时喜爱过的“妇好鴞尊”。


对于孩子的培养,不光让他们心里积累文字,还要沉淀丰富的画面,以及塑造耐心观察事物的能力。


家长在培养孩子参观博物馆的第一步,就是教会孩子尊重文化。比如不要用手触摸玻璃柜,大声喧哗。这是最基本的。其次家长不要表现出一副不耐烦,走马观花的情绪,我们不妨走慢一点,多看几眼。

我虽然经常去博物馆,但只有很少的几次,遇到那种会耐心带孩子看博物馆的家长。


这样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厌恶博物馆和历史文化。以后长大了,喜爱学习语文、历史等科目,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吗。



看博物馆是一种习惯,听博物馆是一种方式。

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与过玉溪澄江木官山考古发掘

跟随导师赵美教授参观考察怒江茶马古道遗迹、通海兴义贝丘遗址、大理三岔遗址……

博物馆达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