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购买平台> 城市客厅 | 昆明新迎二小:24个班“变身”少数民族乐园

城市客厅 | 昆明新迎二小:24个班“变身”少数民族乐园

2022-07-22 04:25:03


傣族传统服饰、佤族建筑、基诺族头饰、蒙古族美食……这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元素都出现在了昆明市盘龙区新迎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新迎二小”)。走进校园,立即被充满着浓浓少数民族风情的校园氛围所吸引,少数民族文化长廊,小小民族讲解员,还有那一间间教室,都被布置成了一个个少数民族乐园。

作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的新迎二小,一直以来把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落实民族教育课程,还通过各种各样民族特色活动的开展,提高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校园文化生活的多元性发展。



每个班代表一个少数民族


新迎二小的每一个班级,都代表着一个少数民族。

“这些是佤族特有的节日,有新米节、木鼓节、摸你黑狂欢节等。”二(4)班的林嘉媛介绍。在二(4)班的教室里,随处可见佤族图腾,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展示着同学们收集的佤族服饰、佤族建筑、佤族乐器等图文资料,同学们还用枯树枝做了一间“牛头公社”。

四(1)班整个教室绿意盎然,让人仿佛走进了“热带雨林”,教室里展示的傣族服饰让整个教室充满了傣家风韵;四(2)班教室里张贴着许多东巴文,学生蒋思宁正在讲述“睡”“吹笛”等象形文字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五(1)班的教室里,除了充满独龙族元素的黑板报和独龙族民族服饰以外,还有一本由班级出品的小册子,对独龙族进行了细致全面的介绍。松枝、小簸箕,很多教室门口极具民族特色的门头装饰,让人忍不住猜想:这是哪一个少数民族?

五(4)班班主任张静表示,她定下寻找蒙古族文化习俗的目标后,同学们便回家积极查找资料,并制作成了精美的手抄报放在班级里展示。“孩子们都是小吃货,钻研蒙古族美食的孩子特别多。”张静说。

像林嘉媛和蒋思宁这样的小讲解员,每班都推选出了男生女生各1名。五(3)班的李心怡不仅会用汉语介绍,还能在自己的讲解中插入几句基诺语,“吃饭”“喝酒”“我喜欢你”等简单字句,李心怡都能用基诺语流利地说出。

在学校的民族文化长廊里,也悬挂着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科普展板。“学校处在城区,校内少数民族学生不算多,但结合我省实际,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资源丰富深厚,民族文化绚丽夺目,我们打造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就是想让孩子们能够多多接触,从小培养民族团结意识。”新迎二小校长武截斌说。


学生跳起彝族拉丁舞


据武截斌介绍,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一种民族乐器——葫芦丝,掌握一门民族技能——刺绣。新迎二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人人都会吹葫芦丝,从今年年初开始,学校邀请民乐演奏专家到校指导,音乐老师负责具体排练,全校学生都能用葫芦丝吹奏《新迎第二小学校歌》。五(3)班的学生还学习了象脚鼓,在吹奏校歌时加上象脚鼓合奏,旋律更加动听。另外,《新迎第二小学校歌》也是由汉语、彝语双语组成。

在新迎二小大课间,同学们吹起葫芦丝,跳起竹竿舞,还有极具学校特色的彝族拉丁舞,该舞是将彝族的烟盒舞动作编排在了拉丁舞种的牛仔舞中,将烟盒舞手指的弹动与牛仔舞脚下的弹动相结合,动作简单易学。“彝族拉丁舞这种新形式的体育舞蹈,能够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地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而感受云南独有的地方民族特色及鲜明的艺术文化内涵,拓宽了云南省民俗传统文化的应用领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武截斌说。

新迎二小还开发了校本教材《民族团结大家庭》,每个学期6个课时,纳入思品课中让孩子们学习。教师们在民族文化教育课的教授中,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不仅有知识的学习,更有民族文化技能的讲解。

“开展城市小学民族文化教育后,我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态度从无所谓转变为喜爱,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得到丰富,许多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因为学校常开展的民族歌舞比赛活动,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都感到非常自豪。民族文化教育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品牌的提升。”武截斌表示。

稿件来源: 昆明日报

审核:李    瑞

监制:赵    芳

编辑:丹    霖   杨    靓

制作:飞    扬   刘自诗

校对:张    媛

往期精彩推荐


工作动态 | 官渡区民族宗教局助力昆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社区风采 | 鹤庆县仓河社区着力打造“八个一”显成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