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
来源:洞见(ID: DJ00123987)
有人在知乎上问:中国父母最喜欢聊的话题是什么?
答案:孩子。
更精确点说,是“优秀的孩子”。
炫完朋友圈,
再到小区、办公室、聚会的餐桌上炫。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炫娃的父母。
打开朋友圈,一大波花式炫娃让你眼花缭乱:
小王的儿子今年学校抽考全年级第一;
小张的女儿,五年级就写了一本小说;
小李的女儿刚参加完香港芭蕾舞巡演;
01
闺蜜苏珊前两天参加了大学毕业10周年聚会,不少同学已过而立之年,带着孩子来参会。
酒过三巡,年轻的父母们便开始闲聊,同学小A说:“养孩子太不容易,今年光给孩子报兴趣班就花了五位数”。
B接上话茬说:“现在孩子讲究全面发展,我家儿子从幼儿园就要学习舞蹈、钢琴、奥数。总算没辜负我的期望,上次舞蹈大赛得了全校第一”。
C一听话锋不对,说:“现在舞蹈、钢琴都烂大街了,要学就学冷门艺术,比如葫芦丝、唢呐,我家毛毛就学的唢呐,将来考试是可以加分的。”
同学们不停地夸自家孩子,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家娃的“辉煌成就”。
苏珊的女儿我很熟悉,小家伙长得眉清目秀,虽然没有太多“闪光点”,但胜在懂事乖巧。
苏珊听到别人家孩子成绩优异,特长突出,心里很不是滋味,突然瞪了女儿一眼,说:“让你去学芭蕾舞,你偏不去,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女儿听了,眼里泪光点点,默不作声。
五十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
“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
炫耀孩子的行为反应了中国人强烈的自尊和虚荣心理,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你是我的孩子,就是我的面子。只许比别人强,不能比别人弱,否则就是丢了我的脸。
易中天直言不讳地说: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
有这样一个故事:给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别出了同一道题:有一艘船,船上有15头牛、25只羊,船的主人划着这艘船要去集市,请问主人多大年龄?
结果几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一律说不知道;初中生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而高中生,按照数理逻辑的推导都能算出答案来。
这个题目的答案大家知道吗?真正的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有多少只羊、多少头牛,跟这个划船人的年龄没有任何的关系。
为什么越小的孩子的答案越能接近真理呢?
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出皇帝没穿任何衣服呢?
为什么我们爱说童言无忌呢?
这是因为他们健康。
02
一封信,满纸心酸与无奈
新浪新闻报道了一位11岁离家出走的女孩,临走前她留给妈妈的一封信让无数网友泪崩:
妈妈,我走了,你不用来找我了。因为学习已经成为了我们小学生的压力,我不希望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你们就当没有生过我这个女儿!请不要再把压力给我们小孩子了!
再见爸爸妈妈哥哥!
——爱你们的女儿
2017年1月9日下午1点
更让网友泪崩的是,孩子被发现时躲在楼道的杂物里,蜷缩着身体,满脸泪水。
女孩说,她在班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拿全额奖学金,但妈妈总是不满意,时常拿她和别的孩子比。
一旦比不过别人,各种体罚、侮辱性的话就像刀子一样砍过来,戳的她心惊胆颤,不堪重压才想到离家出走。
虚荣、攀比是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父母们亲手挖掘的。
语文课本《伤仲永》的故事流传至今,5岁就能作诗的方仲永,却硬生生被父亲拉着到处炫耀,最后落得个泯然众人,灵性全无。
只有极低自尊心的父母才通过炫耀孩子来填补内心的空洞感和焦虑,通过炫耀孩子,会让他们自尊感爆棚。
于是就把过高的期望值过继到孩子身上。
03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前两天看见豆瓣上一个女孩向网友求助:
她是一所普通二本学校的学生,在校成绩一般,表现平平。
但她妈妈特别喜欢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自己,大肆宣扬她在大学修了xx和xx双学位,朋友多,爱参加各种活动,将来还准备考研,毕业最低都在外企工作......
每次听到妈胡编乱造,她都涨红脸,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
现在她不敢回家,见到熟人只能绕道走。
作为父母,人到中年,青春渐消,工作波澜不惊,生活平淡如水,他们迫切需要找一种方式填补心里空缺,达到精神上的抚慰。
言语上的炫耀,满足他们内心对憧憬美好的渴望,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来自父母,而这种爱与伤害却隐性而沉重。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孩子比大人想像的脆弱且敏感,
成长在父母言语夸耀中的孩子,
难免压力巨大且焦虑。
父母从孩子身上借一道光,照亮自己的全世界。事与愿违,这道光最终带给孩子的却是一种痛。
父母用虚假的胜利,达到虚荣的目的,孩子求真的价值观被扭曲,痛苦与嫌恶在心里交织,矛盾在心里翻滚,痛在心里口难开。
爱攀比的父母们,别因虚荣而被孩子看轻!
今天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
关于失败学的教育太少,
所以现在渴望成功的孩子不少,
但是懂得成长的孩子不多。
有多少孩子能说我为自己买单,有问题我自己处理?
我真的想说这样的教育是小学的功课,不能等到硕士毕业再去学。
04
爱攀比炫耀的父母,
不会养出谦虚朴素的孩子。
在父母极力的攀比之下,孩子有样学样,自小就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一旦无可炫耀,就怨天尤人,或对父母心怀不满。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这是普世道理。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唯独炫耀是色厉内荏的一种。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低头看清脚下的路;与其焦虑攀比,不如带孩子开拓眼见,和孩子再经历一次童年。
孩子,不是商品,不需要用标签来标明价格,更不需要通过父母之口来大肆叫卖。
他们的好坏,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别人也无法感受你的骄傲。
别让炫耀的话,毒害孩子,毁了他们的前程。
正如《全职高手》中一句话:如果喜欢,就把一切当做荣耀,而不是炫耀。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苍天的法则有利于万物生长,“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北师大教授于丹说:每当我在学校的教学楼进出时,看见各省考来650分以上的尖子生簇拥在电梯门口,门一开就一拥而上时,我都很不痛快。
我想说大学生就没学过乘电梯时要先下后上吗?一定都要那么着急的往里挤吗?
这就是因为他们从上小学时老师就告诉他什么叫竞争,不争就没你位置,要竞争要表现自我你才有立足之地。
教育不是一张通知书,
而是成全孩子的尊严、人性和未来。
05
中国式父母,容易沉浸在这样一种自我感动中:为了孩子,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好像有了孩子之后,就完成了人生大事,没有自我,也不用再去追求个人卓越。
可是,这些没有自我的父母,很容易把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像是一种投资:我毫无原则地满足你的要求,你将来也需要这样回报我。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的心气儿总会容易特别高——
不到4个月,偶然间发了个类似“mama”的音,我们会惊呼Ta是个语言天才;
刚过1岁,就能原地和着音乐上下弯腿,我们就断言Ta有艺术细胞;
还没到2岁生日,就能骑着踏行车滑得倍儿溜,这简直就是干体育的料儿……
可忽然有一天,这个一直被我们认为聪明伶俐天赋异禀的孩子,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慢慢地好像突然光芒不复从前,尤其站在“别人家孩子”身边,开始变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这时,要如何接受一个也许真的不够优秀,甚至平庸的孩子?
还是用纪伯伦的这首《论孩子》结尾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所生,但不是从你而来,
虽然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昨日留连。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弦上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
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 END -
你只需要投入学习成长
后顾之忧我们帮你扫除!
你只需要努力成为自己
如果将来无出路
心能量养你一辈子!
心能量师资班
专注心理咨询师及讲师培养!
添加老师,一对一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师资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