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眼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地区,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军备竞赛”。教育改变命运,普通家庭仍然寄予厚望,也值得寄予厚望。但一些不切实际的误解,却需要澄清。
来源:霍老爷(ID:ddz_233)
作者:霍老爷
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很火。在主题「用身边的故事,讲讲中国的阶级固化现象」下,一名国家博物馆馆员的回答获得了 1500 次赞同,之后又在微博被转发了几万次。
他讲述了在接待北京两所来访学校时的不同体验。其中一所位处东郊的中学管理混乱,不守时间,组织参观纯为应付上级。
初中二年级的孩子知识结构匮乏,表达能力欠缺。在馆员讲解了不足十分之一的课程时,带队老师便急着打道回府,理由是「该吃午饭了,不能让送餐的公司等,不然要被罚钱。」
另外一批来参观的孩子来自东四著名重点小学(据猜测是史家胡同小学)。这所学校每周都组织一次国博授课,学生的积极性高,互动良好,宁可错过饭点儿也要坚持把课听完。
管理员在讲课时提了一个引导性问题:「北宋之后是哪个朝代?」按套路,小朋友们应该回答「南宋」。出人意料的是,一个孩子给出了「伪楚」这个答案。
「伪楚」是个什么概念呢?,前宰相张邦昌被迫称帝,前后存续不过 32 天。
一名 5 ,更是详细点出:张邦昌登基是在 3 月,赵构登基是在 5 月。
这名负责接待的馆员感慨,东四的小学生全面碾压东郊的初中生。
精英家庭的孩子,在人生伊始就已经展现出超凡的优势,不拘于眼前小利,目光长远,能做出在更大时间尺度上的正确选择。
在答题回复区,焦虑的人们纷纷感慨:
阶级固化是通过教育垄断来实现的;
环境制约了思维;
资本和价值观会遗传给下一代......
以上这些观点都有道理。
但更重要的是,包括这位馆员在内的许多人,没有弄清教育的本质和类别。
这种非同一层面的比较具有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但深究起来并无太大的参考价值。
简单粗暴的说,目前我们所能认识到,接触到教育有 3 类:贵族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贵族教育是非实用性的。
于节操上,它要求教育对象自制,克己,奉献自我,服务国家。
于情操上,它讲究仪态,举止,品味,风范。
在 14 世纪的佛罗伦萨,算数教育已经开始普及。但贵族男孩几乎都在学晦涩的古拉丁文,而不太在意算数。因为算数是商人的事情,是功利性的。
在士族风骨空前绝后的魏晋,贵族们推崇的是「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像孙登一样布衣蔬食,绝人间万事方为真名士。
至于哲学与数学这两最纯粹的学科,从来都是贵族们的专利。傅里叶、笛卡尔、梭罗无不是出自富庶的贵族家庭,不用为三餐生计担忧的他们才能把全副精力花在「无用」的事上。
往近里说,威廉王子选择的专业是艺术史和地理。没事就去非洲打打猎,去智利扶扶贫。
这种细微精湛到「伪楚」的教育无疑是近乎于贵族式的。如果你没有因为自家孩子不会打马球而担忧,也就犯不着为了「伪楚」而焦虑。
素质教育不是弹钢琴,画素描,奥数比赛,更重要的是心智的提升。
在前文中,国博馆员提到,北京东郊中学的初二学生普遍表达能力差,参与度低,简直无法正常教学。虽然是所普通中学,好歹也是身处皇城,学生何以迟钝至此?
中美两国中间阶层的的孩子们,最大的差距在两个方面:演讲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两项内容一个从口头,一个从书面,指向的都是逻辑,表达和交流。
在国外,演讲和写作是从娃娃抓起的必修课。从上幼儿园就要在全班面前做简报,用完整的句子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玩具。
上了小学布置的作业都是 project,谁跟谁做的都不一样,完成后大家轮流上台讲解,一个个都是个中好手。
中学时,语文课的内容就是阅读与写作。不要求像《新概念作文》那样的创造性,而是扎扎实实的做论点、论据、论证的八股,为以后写学术论文打基础。
演讲和学术写作,这两种训练的缺失导致的结果是独立思维钝化,很难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也未能建立起来一个条理清晰,尽在掌控的逻辑体系,对长期学习十分不利。
最后说下大家最不待见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属于屌丝的,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的平台。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辨,在中国是个伪命题。衡水中学与高考制度同在,没有谁喜欢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但也没有谁会为了所谓素质教育赔上前途命运。
素质教育的杰出代表史家小学在 1990 年代中期就为小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和形体课。绝大多数孩子只能在音乐课学唱《春天在哪里》时,他们的音乐课已分为声乐和器乐课程,讲授古典音乐。
这些学校能在全中国人民不知素质教育为何物时就实现了素质教育。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学生没有必要为高考浪费时间精力。
如果你是一个十八线乡镇家庭,没有必要去羡慕知道伪楚的学生。人家北京十一学校还开马术、击剑、汽车设计呢,跟你有个毛关系?
老老实实把孩子送去衡水中学和毛坦厂做 3 年题是正经。去年我表弟高考成绩出来差 20 分不够一本,人家自己要求交点钱去衡中复读,这才是拎的清。
此外,我们都必须注意到,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阶级之间教育资源的不足。
如今坐在家中刷美剧的孩子,其英文成度足以碾压三十年前苦背单词的苏北学生。
互联网中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提供了自学所需要的所有内容。很多平台开了公开课,免费的教育资源以后会越来越多,善加利用,不要做井底之蛙。
但是,应试教育和贵族教育之间的鸿沟依然难以填平。要学习体态,你至少需要一个体态老师;要学习音乐,你不能只是买个葫芦丝。
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投入资源都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中,那么毫无疑问,中产阶级也好,更底层的平民阶层也好,注定是赢不了的。
一个健全的社会,有两种人可以生活得很好,创新的和勤快的。
昨天我看到一则新闻,福建初中辍学的姑娘外出打工,边学边做电焊,几年后月收入过万。
扎克伯格靠搞互联网成为一代新贵;目不识丁的陶华碧也能成就老干妈的奇迹。
没有一个现代社会的阶级管道是彻底封闭的。
你只有看清自己的站位以及明确目标位置,精准定位,才能找到两点之间的那条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