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mù lǎo zú] ---木叶
在中国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两岸,在云、贵高原的山间小路上,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高亢、悠扬的乐声,这是聪颖的少数民族人民,利用一种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清脆、明亮的乐音,就像是多才多艺的山歌手在欢乐地歌唱。木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深受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树叶虽小,音色优美,音乐动人,独具风采。
仡佬族[gē lǎo zú] ---铜鼓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
锡伯族[xī bó zú] ---额墨
额墨,锡伯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景颇族[jǐng pō zú] ---洞巴
洞巴,景颇族双簧气鸣乐器。“洞巴”是景颇族景颇支系语音译,为汉语带牛角的管笛之意。载瓦支系语称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瑞丽等地。
珞巴族[luò bā zú] ---弹篾
一为乐器,又称响篾、吹篾、弹篾、口琴、口弦。历史悠久,形制多样。是我国彝、拉祜、纳西、僳僳、傣、哈尼、景颇、佤、布朗、怒、独龙、基诺、普米、苗、藏、珞巴、羌、哈萨克、回、高山、黎和汉等民族综合奏体鸣乐器。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新疆、宁夏、陕西、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等省区。
撒拉族[sā lā zú] ---口细
“口细”是撒拉族唯一保存至今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它小巧玲珑,长不过一寸,重不到一钱,在古今中外的各种乐器中,大概要算是体积最小的一种了。
布朗族 ---玎琴
玎琴:意为弹奏之琴。主要流行于云南西南部傣、阿昌、德昂等族居住区,是他们谈恋爱时经常弹奏的乐器,多用于情歌、说唱伴奏及独奏,有“爱情乐器”之称。
毛南族 ---蜂鼓
因其鼓身形似蜂而得名,是毛南族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每当庆祝丰收和欢度节日之际,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便身着盛装,在蜂鼓的伴奏下欢歌畅舞。
普米族 ---葫芦笙
葫芦笙的构造和笙大致相同,由笙斗和笙管组成。因笙斗用空葫芦制作而得名。利用小葫芦 的腹部为笙斗,其细长的柄端接一根细竹管作吹口,笙管多用海拔千米亚热带地区的凤尾竹 或黄枯竹制作,有五至八管不等,环列插于葫芦斗中,管底微露于外,用蜡固定。 每根笙管在靠近葫芦处都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在插入葫芦内的竹管部分镂刻出一个长方形 的竹制或装有一个铜制,笙管下端管口通透为底部按孔。葫芦笙分为高音、中音、 低音三种,形式各地大同小异,高音葫芦笙的笙管高9厘米~16厘米,中音葫芦笙的笙管高2 1厘米~4 0厘米,低音葫芦笙的笙管高40厘米~90厘米,虽分三种,但音高不是相隔八度,各种葫芦 笙也不进行合奏。
阿昌族 ---筚朗叨
筚朗叨,是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簧管类乐器。傣语称筚朗叨,“筚”是傣 族气鸣乐器的总称,“朗”是直吹,“叨”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一般称作葫芦丝(葫芦萧),葫芦丝声音悠扬婉转,“清,飘,柔”是葫芦丝的三字箴言。极具民族特色,是世界民族乐器的一支奇葩。
基诺族 ---贝处鲁
贝处鲁,用带有竹节的竹管制作,管长35 ~40 厘米,管径2.5 厘米左右,上面开有一个发音孔和2 个按指孔。竹管两端均为通孔,竹节留在距上端吹口10 厘米处,在竹节处的管壁上开一椭圆形发音孔,使竹节上下的竹管稍稍相通。在发音孔正下方的一段管壁上,先将竹皮除去并稍加刮削,然后开出2 个方形按指孔。发音孔和按指孔要开在一条直线上。修削按指孔周围的一段光滑管壁,可增加手指与管壁的摩擦力,使按孔恰如其分。这种刮削指孔周围管壁的制作方法,不仅古代已有,而且在其他少数民族的竹管乐器中也很盛行。
德昂族 ---布赖
德昂族称布赖,“布”是吹,“ 赖”是葫芦,意为吹葫芦。德昂族各地方言又称米伦、比格宝、渥格宝等。
门巴族 ---那额
鼓框圆形,系用一块薄木板条煮后弯曲而成,两面蒙以山羊皮,用金属鼓钉固定皮膜。鼓面直径25厘米~30厘米,最小者20厘米,鼓框厚5厘米~7厘米,皮面中心区及四周绘有色彩鲜艳的民族图案纹饰,有的还在鼓框上端系以一块红绸或彩色绒球为饰。鼓框下端连接一根用松木制成的圆柱形鼓柄,柄长20厘米~30厘米,鼓柄外涂棕红色漆。鼓棰用细藤条烘烤制成弯弓形,棰头包以布或皮革,棰柄木制,手握部位有龙头雕饰(图)。那额多为自制自用,制作较为粗糙,装饰也较简单。
裕固族[yù gù zú] ---天鹅琴
天鹅琴是甘肃独有少数民族裕固族的传统乐器,大约在400年前裕固族祖先“东迁”途中逐渐失传。2007年由肃南文艺工作者苦心研究,于北京拟制出了首部天鹅琴。随后经过多名民族乐器专家和裕固族文化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现将第一批天鹅琴制作并发放至肃南县职教中心和肃南县民族歌舞团,正式开始了“天鹅琴复兴”的漫长路程。
独龙族 ---响篾
“口弦”。用薄竹片制成,竹片装簧舌,吹奏时放于口唇中,用一手指弹簧舌,以气吸之,弹出各种典调,可表思想感情,抒发爱情语言。
高山族 ---乐杵
乐杵早在1700多年前,木杵就与木鼓一起被高山族先民用于集会号召。高山族人民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地上挖一洞穴,穴底放一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各持两米多长的木杵舂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铿锵音响,深夜传播甚远。后来人们发现长短、粗细有别的木杵,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奏出节奏明快、曲调和谐的乐声,便将它称之为“乐杵”,用它伴奏的歌曲为“杵歌”,用它演奏的乐曲叫“杵乐”。
赫哲族 ---萨满鼓
外形呈椭圆状,鼓框用桦木板条弯成。大者鼓面长径100厘米、短径80厘米、鼓框高6.5厘米;小者鼓面长径30厘米~50厘米、短径20厘米~30厘米,单面蒙以狍皮,用鱼鳔将其粘于鼓框上。鼓框以交叉成十字或米字形的皮条绷紧,有的鼓还将皮条拴在位于鼓背中心的圆铁环上,鼓框一侧置一条彩穗为饰。以鹿的小腿为棰。
维吾尔族 ---都它尔
“都塔尔”的琴声浑厚、悠扬,是新疆维吾尔族钟情的传统弹弦乐器。它的名字来源于波斯语“dutar”,“都”意为“二”,“塔尔”是“琴弦”之意,即两条弦的乐器。汉语译音也写为“都他尔、都塔尔、独塔尔”等。新疆的民族乐器都具有两重性,不但可作伴奏的乐器弹奏音乐,还可做为一件精美华丽的工艺品来展示,乐器经过主人的手工制作和装饰,显得简单古朴,高贵典雅。
哈萨克族 ---库布孜
库布孜,是哈萨克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文又译作霍布兹、、柯布孜等。历史久远,构造古朴,音色柔美,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地。生活在草原上的新疆哈萨克族人,白天放牧,夜晚在缀满群星的天穹下守护牲畜。而冬不拉、库布兹等奏出的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充满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的音乐让人暂时忘掉了生活的艰辛和烦恼。
达斡尔族 ---木库莲
“木库莲”是达斡尔族仅有的一种传统乐器,是用钢片制作的口含指弹口弦琴。用钢片弯成约10厘米长的钳形,中间夹以薄钢片,尖端弯曲,演奏时左手握口弦琴之尾端,置于唇齿之间含之,右手食指弹拨钢条之尖端部位,震动时发出声响,用口唇控制曲调变化。其音量微弱,音域狭窄,上下音距不到5度。但音色婉转悠长,最见长表现忧郁、思念、伤感等音乐主题,是达斡尔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塔吉克族 ---乃依
规格尺寸不一,管长40厘米~50厘米不等,管径2.5厘米左右,管身左端开有一个吹 孔,不设膜孔,中部开有六个按音孔,管右端开有两 个出音孔。在管身左端至吹孔的一段笛腔内,距吹孔0.5左右处堵有笛塞。
鄂温克族 ---狍哨
狍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边棱气鸣乐器。因使用桦树皮制成,故又称桦皮哨。鄂伦春语称皮卡兰。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等地。
鄂伦春族 ---腰铃
腰铃,满语西沙(Xisha)又称萨满铃。是满、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满语称西萨。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粒沙石或铁珠,铃的上端设有圆环,用丝弦或细皮条串联三至五枚小铃,系缚于一根长约100厘米的圆木棍上端。
族---曼多林
曼陀铃(又称“曼陀林”、“曼德琳”)是弹拨乐器,属于鲁特琴族。有四组复弦,指板上有铜品。音域较接近于小提琴。有使用拨片弹奏,属于旋律乐器,它的振音弹法最能带给听众特别深刻的印象。调音法和小提琴相同,采取五度音隔。常与吉它等低音乐器合奏,亦可独奏。
俄罗斯族---三角琴
三角琴为俄罗斯族所独有,因琴身主体呈三角形而得名。俄罗斯人称之为“巴拉莱卡(балалайка)”。三角琴的共鸣箱表面为边长40厘米的三角形,正中偏下装有支弦的横码。顶端镶有60厘米长的琴把,上嵌骨片制作的发音品位。琴把顶端略显宽大,呈倾斜状,装有三根弦柱。演奏时,或用牙拨弹奏,或用指甲弹奏。声量较小,适用于独奏和家庭小聚时伴舞。
柯尔克孜族---克亚克
克亚克,是柯尔克孜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文曾译作克雅可。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地。
摩梭族 ---??
摩梭人一部分属元代蒙古军南征时候留下居住在云南四川边界一带的蒙古人,但他们不属于蒙古族,早在汉代摩梭人的祖先古代羌人就已经来到云南,而之后的几百年蒙古人才来,而后来被归为纳西族的支系是因为木府的兴盛导致与周边势力融合所致。摩梭人的叫法从族群归属存在争议来说,暂定为摩梭人。摩梭人自称“纳”或者“纳日”,摩梭人认为黑色能包裹万物,崇尚黑色。